當玉米粒被放入爆米花機或鍋裏時,它們被高溫加熱。隨著溫度的升高,玉米粒內部的水分開始汽化,變成水蒸氣。水蒸氣的體積遠大於水的體積,所以會占據更多的空間,產生更大的壓力。這種壓力會使玉米粒的外殼和澱粉顆粒膨脹,使玉米粒變軟,逐漸增大。
當玉米粒的溫度達到某壹臨界值(約180°C)時,玉米粒的外殼將無法承受內部壓力而爆裂。此時玉米粒內部的水蒸氣和澱粉凝膠會迅速釋放出來,與空氣接觸後,澱粉凝膠會迅速凝固成膜。這樣玉米粒就變成了蓬松的爆米花。
爆米花的歷史起源
爆米花是壹種古老的膨化食品。幾百年前,在歐洲移民遷入這片“新大陸”之前,生活在這片大陸上的印第安人就開始流行吃爆米花。哥倫布回到歐洲後,曾向人們描述過“新大陸”的印第安兒童戴著項鏈在街上賣爆米花的生動場景。也是印第安人教會了歐洲的新移民種植和烘焙玉米的技術。
壹位歷史學家還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壹個山洞裏發現了5000年前古印度人吃的爆米花,但由於當時的“工藝”,味道遠不如同時代的爆米花脆。現代發明家為喜歡吃爆米花的家庭設計了壹種電飯鍋。據說做壹大鍋爆米花只需要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