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日,也稱為中秋節、中秋節、八月節、八月節、追月節、賞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它是流行於中國許多民族和漢字文化圈國家的傳統文化節日。因為它的價值只是三秋的壹半,因此得名,有些地方把中秋節定在8月16日。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代。到了明清時期,它已經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壹。
中秋節的傳說
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像其他傳統節日壹樣,它發展緩慢。古代皇帝有壹套祭祀制度,春天祭祀太陽,秋天祭祀月亮。早在李周,“中秋節”壹詞就有了記錄。
後來貴族學者紛紛效仿。中秋節,他們觀賞並崇拜天上又亮又圓的月亮,寄托感情。這種習俗流傳到民間,形成了壹種傳統活動。直到唐代,人們更加重視這種拜月習俗,中秋節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唐太宗書》記載了8月15日的中秋節。
這個節日在宋代很流行,到了明清時期,它和元旦壹樣有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壹。中秋節的傳說非常豐富,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砸藥等神話故事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