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驚蟄的由來
在古六歷當中。“驚蟄”節氣的名稱皆為“啟蟄”。當代姜濤《“歷居陽而治陰”—略論二十四氣人歷及其在清代以來的變革》壹文中,總結了二十四節氣中前六氣在歷代歷法中的變動。
從資料中可以看到。西漢太初元年,改啟貫為驚蟄;東漢元和二年,更改了節氣的次序。將雨水移到驚蟄之前,清明移到谷雨前面。隋開皇十七年,將驚蟄恢復為啟蟄。唐武德二年,恢復啟蟄在前、雨水在後的次序。唐開元十七年,又改雨水在立春後,並且將啟蟄改為驚蟄。沿用到現在。
2、驚蟄的命名
昆蟲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因此在驚蟄時節,蟄蟲驚醒,萬物復蘇,天氣轉暖。根據科學文獻《夏小正》記載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是世間萬物從寒冷冬季中復蘇的第壹聲號角,不僅代表著春耕的開始,也鞭策著人們走出節假日的懶散,開始新壹年的征途。
驚蟄呈現出萬物復蘇的景象,也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此時春雷乍響,驚醒了蟄居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因此常有“春雷驚百蟲”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