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的由來
臘八節又稱臘八節、臘八節、王侯拉節或佛祖開悟日。本來是古代慶祝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竈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後來演變成紀念佛陀釋迦牟尼開悟的宗教節日。
夏朝稱拉日為“甲平”,商朝稱“青絲”,周朝稱“大蠟”。因為它在十二月舉行,所以被稱為臘月,臘祭被稱為臘月。先秦時期的臘月是立冬至日後的第三天,南北朝時期固定在臘月八。
臘八節的傳說
關於臘八粥的起源,有很多故事。最受歡迎的版本是來自印度的臘八粥。相傳釋迦牟尼還在喬達摩悉達多的時候,有壹天在海濱散步。經過六年的艱苦訓練,他失敗了,身體虛弱,搖搖欲墜。幸運的是,壹個牧羊女主動提出讓乳兒轉危為安。佛陀保持心意,在水邊菩提樹下打坐,終於得正,明白了苦寂四諦。這壹天是臘月初八。後人沒有忘記他的苦難,每年臘月初八吃粥留念。
臘八節的習俗
臘八粥是臘八節用多種食材熬制的粥,也叫七寶五味粥。吃臘八粥慶祝豐收壹直流傳至今。在古代,農歷十二月初八,中國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在河南,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嶽飛的節日美食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