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和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後人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代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各個方面,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多種民俗風情相互交融,因地域文化不同,風俗內容或細節也有差異。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第壹個入選世界非物質遺產的節日。
端午節吃粽子:
粽子,或稱“粽子贊”,俗稱粽子。它的主要材料是糯米和餡料,並用箬葉(或柊葉)包裹成各種形狀,如尖角和四邊形。粽子歷史悠久,最初是作為祭奠祖先和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後,用小米(北方產)制成,稱為“角粟”。
由於各地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味道上來說,粽子可以分為鹹粽子和甜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成為中華民族最有影響、最廣泛的民間飲食習俗之壹,並流傳到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