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拼音版本:西xī塞sài山shān前qián白bái鷺lù飛fēi,桃táo花huā流liú水shuǐ鱖guì魚yú肥féi。青qīng箬ruò笠lì,綠lǜ蓑suō衣yī,斜xié風fēng細xì雨yǔ不bù須xū歸guī。
漁歌子,詞牌名,又名“漁父”“漁父樂”“漁父詞”“秋日田父辭”等。以張誌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為正體,單調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韻。
另有單調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韻;雙調五十字,前後段各六句、四仄韻等變體。代表作品有李煜《漁父·壹棹春風壹葉舟》、孫光憲《漁歌子·泛流螢》等。
據《唐書·張誌和傳》載:誌和居江湖,自稱江波釣徒,每垂釣不設鉺,誌不在魚也。憲宗圖真,求其人不能致。嘗撰《漁歌》,即此詞也。單調體,實始於此。
古詩詞意義
學習古詩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古詩具有簡潔、抒情、篇幅短小而豐富的特點。在學習中,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補充和領悟,這就需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古詩教學給了我們壹個發揮想象的空間,發展創造性思維,進行藝術再創造。學生在讀古詩時,對詩中描繪的各種形象大都見過,然後利用想象根據詩意把大腦中記憶的各種意象進行再造組合,從而在大腦中創造壹個新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