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瓜拜竈,過年來”;“二十三、蜜瓜粘,竈神欲上天。”每年臘月二十三舉行祭竈儀式,稱為“祭竈節”、“送竈”或“告別竈”。
傳說竈神是天上的星星。他坐在人們家中的廚房火爐中間,記錄人們的日常生活,善行和惡行。直到臘月二十三,神向玉皇大帝報告,於是人們要祭祀廚房的爐竈。
用又粘又甜的蜜瓜祭祀竈王爺,把竈王爺的嘴粘住,讓它“天上說好話,地下保平安。”祭祀時,將供奉壹年的竈神雕像揭開焚燒,視為祭天。
“蜜瓜”是壹種用黃米和麥芽制成的粘糖。拉成長條形的糖塊叫“關東糖”,拉成扁圓形的叫“蜜瓜”。
麥田蜜瓜目前的材料為大米和麥芽,材料配比為3: 1,即大米3斤對麥芽1斤;通常每做壹個蜜瓜,先準備30斤麥芽,讓其發酵發芽備用。
然後將90公斤大米煮熟,與發酵麥芽混合,加入8-9桶水,每桶約50公斤,然後用火煮熟,在適當的溫度下拉成瓜。壹般做這些蜜瓜壹天需要6-8個人。
蜜瓜是清代宮廷糕點的典範。吃起來酥脆香甜,風味獨特。其中,山東省文登市高村鎮麥田村的麥田蜜瓜最具代表性。
蜜瓜祭竈預示著甜蜜春節的開始,既是人們應對節日的壹種方式,也是人們發泄感情的壹種方式。充分體現了文登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也充分展現了文登人對待節日的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