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的讀法是wú zhū yú。
入藥部位:
植物的幹燥近成熟果實。
炮制方法:
1、吳茱萸:除去雜質。
2、制吳茱萸:取甘草搗碎,加適量水,煎湯,去渣,加入凈吳茱萸,悶潤吸盡後,炒至微幹,取出,幹燥。(每l00kg吳茱萸,用甘草6kg)。
性味:
味辛、苦,性熱。
歸經:
歸肝、脾、胃、腎經。
功效:
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功效。
主 治:
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
相關配伍:
1、《傷寒論》吳茱萸湯:與生姜、人參等同用,治厥陰頭痛,幹嘔吐涎沬,苔白脈遲等。
2、《醫方簡義》導氣湯:與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
3、《類編朱氏集驗醫方》雞鳴散:與木瓜、蘇葉、檳榔等配伍,治寒濕腳氣痛,或上沖入腹。
相關論述:
1、《本草衍義》:吳茱萸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2、《本草綱目》: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故所治之證,皆取其散寒溫中,燥濕解郁之功而已。咽喉口舌生瘡者,以茱萸末醋調,貼兩足心,移夜便愈。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蓋亦從治之義,而謂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行者,似不然也。有人治小兒痘瘡口噤者,嚙茱萸壹、二粒抹之即開,亦取其辛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