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有4100多年的歷史,北宋的開封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小籠包,又稱灌湯包,是開封的傳統食品,早在北宋時期就在市場上銷售。其實它用的是死皮面,要求薄、韌、透的外觀。蒸熟後透過晶瑩剔透的包裝紙能看到淡淡的肉餡。鍋裏的饅頭放在籠底,就像盛開的花朵。有人形容它像燈籠壹樣被提起,又像菊花壹樣被放下。它的外觀非常精致。
小籠包也叫小籠包,習慣上蘇南、上海、浙江叫小籠包,四川叫小籠包。壹個蒸籠有10個饅頭,10個饅頭就是壹籠。它起源於北宋都城開封的灌湯包,南宋時在江南得到繼承、發展和演變。包子是常州、無錫、上海、南京、杭州、寧波、嘉興、蕪湖、惠州、嵊州等地著名的傳統小吃。
清代道光年間,江蘇常州出現了現代小籠包,並在各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常州味鮮,無錫味甜,但都有壹個相同的特點,皮薄、鹵水足、香味鮮美,至今仍流傳在開封、天津等地。它們都歷史悠久,在國內外享有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