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支支歷的確立為節日的形成提供了決定性的條件,祖先信仰和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習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習俗豐富,可以概括為兩個節日和傳統:壹是敬祖慎終;二是郊遊,親近自然。
擴展數據:
故事和傳說
春秋時期,晉朝的兒子重耳被流放。途中又餓又暈,大臣介子推大腿上的肉吃。後來,兒子重耳成了晉文公,忠臣忘推介子。當重耳想起這件事時,介子推拒絕再做官,背著母親隱居在綿山。重耳讓火燒山逼他出山,但是大火燒了三天,沒有人出來。他上山發現自己和母親都被燒死了。在燒焦的柳樹上,有壹個大仙,寫著壹首血淋淋的詩,“願主在我割肉侍奉妳的時候,永遠清明。”
因此,重耳把火燒山獲釋的那壹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天,重耳爬山祭奠,發現老柳樹又復活了。他把它命名為“清明柳”,並把它命名為清明節,以祭奠解推,鼓勵自己勤政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