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壹般是每年的公歷4月5日前後,春分後第15日。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是掃墓祭祖的日子。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踏青、掃墓之外,還有禁火、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壹系列風俗體育活動。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
擴展資料: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經歷史的發展演變,清明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氣象物侯的特點有關,據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歷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壹到,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壹時節萬物“吐故納新”。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