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回族“宴席曲”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被譽為青藏高原的“香格裏拉”,深受當地回族群眾喜愛的“宴席曲”,成功申報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特色濃郁的青海民族文化中的又壹亮點。
廣泛流傳於青海、甘肅、寧夏等省區的“宴席曲”又稱家曲,是回族的民歌形式之壹。西北地區的壹些回族群眾把舉行婚禮或辦喜事稱作“宴席”,把參加婚禮、送親叫做“吃宴席”,因此,就把在喜慶場合眾人歡聚時演唱表演的曲調叫“宴席曲”。
回族有“結婚三天無大小”的習俗,回族“宴席曲”這種古老的說唱表演藝術已有200多年歷史。
在青海回族“宴席曲”中,門源回族“宴席曲”曲調豐富、辭令優美、敘事完整、易於舞蹈。表演形式有獨唱、對唱、合唱、隨唱、問答、獨唱加合唱、對唱加合唱等,表演者邊唱邊舞,場面活躍,氣氛熱烈,趣味橫生。
據門源縣泉口鎮窯洞莊村回族“宴席曲”演出隊負責人安寶龍介紹,“宴席曲”在流傳中以口頭傳承為主。54歲的他通過組建演出隊、傳帶徒弟等方式傳承這壹民間曲藝。並將傳統與時尚結合,創作編排出了如《白鸚哥》、《妻兒回》、《小康路上的尕回民》等作品,不僅保留了傳統的原汁原味,也展現出濃郁的現代回族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