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豆沫粉倒入半碗冷水攪拌均勻,等鍋中水開後,再倒入調好的豆沫粉,這樣就不會起疙瘩。
豆沫兒被譽為“小吃中的活化石”,廣泛流傳於邯鄲、安陽等地的特色小吃。豆沫並不是豆面做的,而是用小米面做成的。而邯鄲武安磁山正是磁山文化的發祥地,小米就起源於那個時期,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粟的發現,表明了當時先進的農業發展水平和種植業的發展程度。
豆沫發源於邯鄲的武安、峰峰壹帶,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就此看來,“活化石”這個稱謂,可謂是名副其實。
相關介紹:
豆沫的起源據傳與商代的伯夷和叔齊有關。《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伯夷與叔齊餓死首陽山後,殷都人感其氣節,紛紛祭奠,他們把小米放入石臼中舂成粉齏,做成羹,放入青菜和搗碎的黃豆沫兒,呼之為“豆沫”。
我國北方許多婦女在生育後,都有用小米加紅糖來調養身體的傳統。小米熬粥營養豐富,有“代參湯”之美稱。由於小米不需精制,它保存了許多維生素和礦物質、無機鹽,小米中的維生素B1可達大米的幾倍;小米中的無機鹽含量也高於大米的幾倍。可見,每天早上能夠喝上壹碗豆沫,的確是味美可口,營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