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不錯,茶館的客人都邀請了。加數千股料,煮銅煙袋育苗,煮水晶菜。”清代興安壹位佛家所作的《望江南》壹詩,生動地描繪了清代揚州居民品嘗“加幹絲”的情景,頗似壹幅生動的風俗畫。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揚州地方官員曾以“九絲湯”來“寵愛乾隆”。“九思湯”是由幹火腿絲、竹筍絲、銀魚絲、木耳絲、口蘑絲、紫菜絲、雞蛋皮絲和雞絲制成,有時還會加入海參絲、水蛭絲或燕窩絲。因為豆腐幹本身味道很薄,要想品嘗,必須借用新鮮醇厚的雞汁。煮熟後,各種調料的鮮香復合在豆腐幹裏,爽口開胃,極其美味,令人回味無窮。如今,與“九思湯”相比,水煮幹絲有了很大的發展,主要成分是幹絲和雞絲。幹絲呈白色,有鮮蝦和各種配料,稱為什錦幹絲。顏色好看,味道更新鮮。“煮幹絲”需要極其精細的刀工。“壹塊幹白絲加工後可以被廚師切成18塊。切好的幹絲不僅整齊均勻,而且粗細不能超過火柴棍。增色添香。水煮幹絲不僅全國聞名,還被外賓譽為“東亞名菜”。
由於“煮幹絲”和“燙幹絲”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清淡,深受顧客喜愛。現在,到臺州的遊客經常會點壹盤“水煮幹絲”或“焯水幹絲”。有的老食客幹脆要壹壺香茶,壹片幹絲,可見幹絲的誘人魅力。2008年,幹絲制作技藝被臺州市政府批準為臺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