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崇武節、天中節等。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集祭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飲食為壹體的民間節日。端午節源於對自然現象的崇拜,由古代的龍舟節演變而來。
仲夏端午,黑龍在南中度過七夜,是全年最“正”的位置,正如《易經》第五首詩:“飛龍在天”。端午節是壹個“龍在天上飛”的吉祥日子,龍和龍舟文化壹直貫穿著端午節的傳承歷史。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代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各個方面,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繼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它融合了多種民俗。
節日名稱的含義
端午“段”字的本義是“正”,“午”是“中”,“端午”是“正”,這壹天的午時就是正。古人以天幹地支為載體,天幹載天之道,地支載地之道。天幹地支是為了承包天地命運而設立的,時代在天幹地支中具有普遍性。
仲夏午後,飛龍在天。此時的龍星在南中,是壹年四季周日運行最“合適”的位置。既是“對”,又是“對”,是吉祥的象征。古人歷來崇尚中道、正道,“中道”在這裏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此外,結束也意味著“早”,所以第五個月的第壹個下午也被稱為端午節。
百度百科-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