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減脂餐食譜 - 漢代的隸書、草書、行書、楷節有哪些

漢代的隸書、草書、行書、楷節有哪些

東漢末年,隸書用筆已略帶方正,波筆收縮或基本消失,開始向楷書轉化。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楷書終於從隸書中獨立出來,成為壹種新的書體,並在唐代達到了壹個發展的頂峰。楷書結體方正,法度嚴謹,是學習書寫漢字時最常使用的書體。《戰國策縱橫家書》、《老子》甲本和乙本、《漢武都太守漢陽河陽李翕西狹頌》等

草書也形成於漢代,顧名思義,“草”即“草率”之意,最早可能是因時間緊迫,無法顧及章法結構而書寫的壹類應急之作。草書雖然結體松散,但留給書寫者自由發揮的空間也最大,最能體現書寫者的個性特征,因而在書法史上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鴨頭丸帖》、《中秋帖》

行書則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壹種書體。行書結構、點畫近於楷書,而轉折、連貫時又吸收了草書的長處。因此,行書寫起來比楷書方便快捷、認起來又比草書清晰易辨,因而受到人們廣泛歡迎。日常手寫漢字時,行書是使用最多的壹種書體。《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就是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