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手舞,土家語稱為“舍巴”,是土家族的壹種原始祭祀舞蹈,集歌、舞、樂、劇於壹體,表現了土家族的生產、生活和戰鬥場景。?[6]?湘西土家族擺手舞是壹種具有土家族民族特色的民間舞蹈,能較好地反映土家族古老的習俗。主要流傳於湖南湘西的龍山、保靖、永順等地。壹般在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晚上表演。?
搖擺舞歷史悠久,起源於土家族古老的祭祖儀式。清乾隆《永順府誌》記載:“各村有波堂。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七,晚上敲鑼打鼓,男女歡聚壹堂,載歌載舞。習俗依然存在。”根據清代八殘碑和郡王廟誌的記載,推測擺手舞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湘西土家族擺手舞集歌、舞、樂、劇於壹體,展現了開天辟地、人類繁衍、民族遷徙、狩獵捕魚、蠶織、刀耕火種、古代戰爭、神話傳說、飲食起居等廣泛的歷史社會生活內容。其舞蹈內容由上述儀式程序構成。每當過年、祭祖或聚會時,土家族人都會用手跳舞。在土家聚居的村落裏,有壹個專門用來擺手舞的“畫廊”,土家人稱之為浪廳。土家族擺手舞大方粗獷,有單擺、雙擺、旋擺、蕩跳。舞蹈場地壹般在浪館前的平壩上。
2006年5月20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報的土家族擺手舞經中國人民和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