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點鬣狗(學名:Crocuta crocuta):又名斑點鬣狗,體長約95-160 cm,尾長25-36 cm,體重40-86 kg。雌性明顯比雄性大。毛色為卡其色或棕黃色,有褐色斑塊,鬃毛短或無。上前額的犬齒不發達,但下頜強壯,能把9公斤重的獵物拖走100米。
群體活動,每組80人左右,群體中以男性個體為主。兇猛,能捕食斑馬、角馬、黑斑羚等大中型食草動物,可與獅子抗衡。
進食消化能力極強,壹根帶骨壹次能吞下15公斤的獵物。擅長跑步,時速40-50公裏,最高時速60公裏。全年均可繁殖,但雨季是產仔高峰,妊娠期為110天,每窩2胎。男的2歲,女的3歲。
分類和演變
德國博物學家約翰·克裏斯蒂安·坡旅甲·埃爾克斯·勒本在1777年首次正式描述了鬣狗。鬣狗學名的古希臘詞根被老普林尼用來描述埃塞俄比亞的壹種未知動物,可能是鬣狗。這種根是番紅花屬的學名,在古代是壹種黃色染料。在文學上,它的意思是“番紅花色的物體”。
雖然斑點鬣狗有點像犬科動物,但它們實際上更接近於果子貍。斑點鬣狗屬於貓亞目,所以比犬科動物更接近貓。鬣狗是目前鬣狗科最大的成員。認為斑鬣狗的祖先是從上新世(533-65438+80萬年前)的鬣狗分支而來的。
因為那時劍齒虎開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牙齒較短的貓科動物,壹些鬣狗開始自己捕獵,進化成新的物種,包括今天的斑鬣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