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其最臟的魚,離不開其生存環境影響,而黑魚壹般像泥鰍壹樣可以在泥沙中蟄伏。 營底棲性魚類,通常棲息於水草叢生、底泥細軟的靜水或微流水中。黑魚棲息環境,遍布於湖泊、江河、水庫、池塘等水域內。時常潛於水底層,以擺動其胸鰭來維持身體平衡。 對水體中環境因子的變化適應性強,尤其對缺氧、水溫和不良水質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當水體缺氧時,它可以將頭露出水面。後部側扁。頭長,前部略平扁,後部稍隆起。借助在鰓腔內由第壹鰓弓背面的上鰓骨和舌頜骨伸展出的骨片組成的鰓上器,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因此即使在少水和無水的潮濕地帶,也能生存相當長時間。烏魚的生存水溫為0——41℃,最適水溫為16——30℃。
當春季水溫達到8℃以上時,常在水體中上層活動;夏令季節活動於水體的上層;秋季水溫下降到6℃以下時,遊動緩慢,常潛伏於水深處;冬季水溫接近0℃時,則蟄居在水底泥中停食不動。具有很強的跳躍能力。當天氣悶熱、下雨漲水時,黑魚往往會躍出水面,沿塘堤岸逃逸;在有流水沖擊時也會激起魚躍而逃跑。若其生活的池塘餌料不足時,亦會向他池轉移,轉移時其身體似蛇形,緩緩向前移動。當溫度範圍為10℃到15℃時,能離開水面達3到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