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冬節氣吃餃子象征著人們對冬天的美好期待,也是立冬改善生活的壹天,但“好吃但不如餃子”。也有人說,因為餃子看起來像耳朵,所以人們認為如果吃了餃子,冬天耳朵就不會凍壞。有句諺語:立冬不乖餃子碗,沒人管他凍不凍耳朵。壹些民俗專家認為,立冬是秋冬之交,是“做愛的時候”。
所以這個時候吃餃子就是“順從天意”。此外,中國過去是壹個農業社會,工作了壹年的人們利用立冬休息壹下,並獎勵家人過去壹年的辛勤工作。關於餃子的起源還有壹個故事。據說餃子的原名是焦耳,是由中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冬季至日習俗
相傳東漢末年,張仲景辭官回鄉時,正趕上冬天的至日。他看到人們饑寒交迫,耳朵被凍傷。他把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狀,和藥材壹起煮了給百姓,治好了他們的病。為了紀念他,吃餃子的習俗流傳了下來。餃子早在三國時期就有了,只是當時的餃子和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後,它和湯壹起放在碗裏,所以當時的人們稱餃子為“餛飩”。
直到唐朝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壹樣。在民間,立冬有慶祝或崇拜冬天的習俗。在這壹天,人們穿上新衣服,互相祝賀,像在新年壹樣拜訪老師。後來這些活動逐漸簡化,但至今仍有壹些活動,如舉辦冬校、拜訪老師等,在初冬時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