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文化在中國已經形成了壹個特殊的學術領域。可以說壹本書不足以討論這個話題。中國的儺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多樣復雜,形式千變萬化。傳統文化中的很多現象都與中國的儺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我們對它並不陌生。比如二郎神、關公崇拜、社火、角戲、面具藝術、藥王崇拜、桃花崇拜、鐘馗等等都可以納入儺文化體系。中國的儺文化歷史悠久,正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困境。許多形式的儺文化瀕臨滅絕,中國已將儺文化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每年臘月初八是臘八節,“臘”就是“臘月”的意思。臘月為什麽叫“臘月”?歷史學家指出,在中國古代,“臘”原本是壹種儀式,叫做“打臘”。商朝時,人們每年用獵獲的動物舉行春夏秋冬四大祭祀,祭祀祖先和天地之神。其中,冬祭規模最大,最為隆重。後來,冬季祭祀被稱為“臘祭”。因此,人們把十二月稱為“臘月”,舉行冬季節日的那壹天稱為“第十二天”。臘月沒有固定的日期。直到漢代才明確至日入冬後的第三個駐防日是“臘日”,不吃臘八粥,而是祭祀神靈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期,才把臘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人們以此祭拜祖先和天地之神,祈求豐收和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