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在清明節前後有吃青團的習俗,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朝。據《李周》記載,有“仲春禁木鐸中火”之法,故民間放炊,“寒食三日”。寒食期,即未名前壹兩天,也定為“寒天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奶酪、小麥奶酪、杏仁奶酪等,可以提前為寒食節做好準備,不用生火做飯。
寒天節的傳統食品中還有壹種“精米”。據瑣碎記載:“舒入寒食節,采刺桐葉,以細冬青染米,青而有光澤。”明代《七修課》也說:“古人以刺桐葉為寒食,染米為藍,以作祭品。紫陽也生氣了,現在變成了綠白相間的餃子,也是這個意思。”清代陸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青團熟藕在市場上有賣,涼著吃也行。”
現在的團子,有的是用青艾草做的,有的是用無芒雀麥汁和糯米粉做的,塞豆沙。流傳了壹百多年,還是老面孔。人們用它來掃墓祭祖,但更重要的是嘗試新事物,青團作為祭品的功能日漸弱化。所以壹些賣綠球的店鋪就洞察到了這壹點。這幾年出現了很多種餡甜餡鹹的綠丸子,豬油玫瑰綠丸子,黑洋酥綠丸子,金針耳鮮肉綠丸子,但是好景不長。這些原本備受人們青睞的綠球,最終卻無疾而終,實在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