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含義:
1,蛋撻(dàntà)(EggTart)是壹種西式餡餅,以蛋糊為餡;臺灣省稱為蛋塔,“蛋撻”是英文單詞“tart”的音譯,意為露出餡料的餡餅(反面被餡餅皮和密封餡料覆蓋的餡餅);蛋撻是以蛋糊為餡料的“撻”。
二、制作方法:將餅皮放入小圓鍋狀蛋糕模中,然後倒入糖和雞蛋混合的蛋糊,再放入烤箱;烤好的蛋撻外層是酥脆的撻皮,內層是甜黃色的凝固蛋糊。
3.蛋撻(迷妳蛋撻)也包含在中國許多餐館的菜單中。LauraMason在《英國傳統食品》中指出,早在中世紀,英國人就已經用牛奶、糖、雞蛋和不同的香料來制作類似蛋撻的食物。尖頭蛋撻也是17世紀中國第六次宴會的菜肴之壹。
四、開發流程:
1.蛋撻雖然在香港很受歡迎,但在香港的歷史還很短。根據業余香港歷史學家吳昊的研究,在1920年代,廣州各大百貨公司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為了吸引顧客,百貨公司的廚師們每周都會設計壹個“每周美妝點”來吸引顧客,廣州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出現了蛋撻。
2.蛋撻傳入香港沒有確切的年份。有人說蛋撻從60年代+0940年代開始出現在香港蛋糕店,從60年代+0950年代到60年代+0980年代進入大部分茶餐廳。剛開始茶餐廳的蛋撻都比較大,壹個蛋撻就能成為壹頓下午茶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