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周禮》記載,“中秋夜迎寒”和“秋分迎月”的活動在周朝就已舉行。農歷八月中旬,也是秋糧豐收的時候,人們會舉行壹系列的儀式和慶典來感謝神靈的保佑,這就是所謂的“秋報”。中秋節,氣溫冷而不冷,天高雲淡,明月當空,是賞月的最佳季節。
於是,節日的構成逐漸被賞月所取代,祭祀的色彩逐漸淡化,但這個節日卻延續了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在北宋,8月15日被正式定為中秋節。明清時期,中秋節與元旦齊名,成為僅次於春節的中國第二大傳統節日。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幾經轉換,最終以“合家團圓”的精神成為今天中秋節的主要文化內涵。
節日發展
中秋節流行於漢代,這是壹個中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融合的時期,不同地方之間的文化交流共同傳播。據記載,漢代在中秋節或立秋時有敬老養老的活動,晉代也有中秋節賞月的文字記載,但並不十分普遍。晉代以前,中秋節在中國北方並不流行。
唐朝時,中秋節的習俗在中國北方開始流行。在唐朝,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可的全國性節日。《唐太宗實錄》記載中秋節在8月15日。中秋節賞月的習俗在唐代長安地區極為盛行,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下了詠月的詩歌。中秋節結合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砸藥、楊貴妃變月神、唐訪月宮等神話故事,使之充滿浪漫,戲月之風只能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