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燈”來自諺語“在雲遮月,八月十五會亮燈,正月十五會下雪”。這個民間諺語的意思是,在許多地方,如果八月十五的夜晚布滿烏雲,月亮就會被遮住。雪花飛舞的現象往往發生在正月十五,而正月十五恰好是人們賞燈的日子,所以雪就會落在燈籠上,形成雪打燈籠的景觀。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下雪點燈”是中國流傳的壹句農業諺語。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天氣預報經驗,反映了節日天氣之間的呼應關系。
它的意思是,在農歷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如果天空被雲遮住(多雲或下雨),看不到滿月,那麽明年的正月十五就是多雲或下雪的日子。資料顯示,2006年農歷中秋節當天,北京等地區多雲轉陰,中秋節傍晚雲遮月開始,隨後多雲轉晴。2007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淩晨下了壹場大雪,中午過後漸漸停了,但依然不是多雲轉陰天,寒風呼嘯,正好再次驗證了這句農業諺語的準確性。
“雪打燈”形成的原因
究其原因,正是因為天氣有相應的節律關系。節奏是指某個天氣出現後,接下來幾天會出現相應的天氣。這種節奏的持續時間從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180天和240天不等。
按照農歷,“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燈”正是150天的節奏。歷史資料考證,每當中秋節陰天、多雲或下雨時,明年正月十五就會陰天或下雪。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雪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