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減脂餐食譜 - 端午節的故事起源

端午節的故事起源

端午節的故事主要來源於對屈原的記憶。

相傳,屈原主張起用人才、賦權,使富有,並力主聯合反秦,遭到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廢黜,逐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流亡期間,他寫下了《離騷》、《田文》、《九歌》等憂國憂民的詩篇。

公元前278年,秦軍入侵楚國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痛,但又舍不得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他寫下最後壹首詩《懷沙》後,縱身投入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波瀾壯闊的愛國樂章。屈原跳河後,當地群眾聞訊後立即劃船求救,但再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

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江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百姓怕河裏的魚吃了他的屍體,就回家帶飯團扔到河裏,防止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吃粽子成了習俗。

關於端午節的著名詩歌:

1,彩線輕繞紅玉臂,小字斜掛綠雲。美女相約千年。——蘇軾《浣溪沙端午》

2、小風扇略涼,夏天長。——顧太清《菩薩蠻正午鍋裏念菊》

3,國亡於今日,世上只剩離騷。——章雷“端午節”

4、輕汗微透,明朝端午沐浴蘭芳。——蘇軾《浣溪沙端午》

5.5月5日下午給我艾條。——文天祥《端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