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飯”又名藥飯,使用薺菜、艾葉、清明菜(白頭翁)、枸杞葉和雞屎藤等青草藥制成,具有壹定的保健作用,非常適合濕氣加重的清明前後食用。它的做法是將各種青草嫩葉洗凈後搗爛,加入到浸泡好的大米和糯米中,放入適量紅糖搓成飯團,上鍋蒸熟。制作好的清明飯,有壹股特有的青草芳香,入口清香甘甜。
饊子”作為壹種油炸食品,其口感香酥微甜,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到清明節這天,我國南北各地都有吃饊子的食俗。古人把饊子叫做“寒具”,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清楚地介紹它:“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米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撚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淩雪。”現如今南北飲食的文化差異,饊子也有了南北之分: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成型後大方灑脫,南方則以米面為主,成型後小巧精致。
“粽子”作為我國的傳統食物,其實不只是在端午節食用,清明節也有吃粽子的風俗,這天包好的粽子可以作為祭拜的貢品,也可作為出遊踏青的食物。其實有專家考證,清明節吃粽子的起源比端午節要早,至今許多地方仍保留著清明節前壹天包粽子或吃粽子的風俗,且這天粽子稱之為“清明粽”。粽子不僅外形多種多樣,各地的餡料也各不相同,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分為鹹、甜兩種,雖說近來“南鹹北甜”爭議不斷,但不可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