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減脂餐食譜 - 秦皮有哪些特性?

秦皮有哪些特性?

性味歸經苦、澀,寒。入肝、膽、大腸經。

功效主治

1.清熱燥濕用於濕熱痢疾,裏急後重,下痢赤白,常與白頭翁、黃連、黃柏配伍,方如白頭翁湯;用於濕熱下註,帶下赤白,陰中瘙癢,常與苦參、白鮮皮、蛇床子、黃柏等配伍。

2.清肝明目用於肝經郁熱,目赤腫痛,畏光多淚,目生翳障,常與黃連、菊花等同用,亦可單用煎汁洗眼。

另外,本品又可用於風濕痹證。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外用可煎水洗眼。

禁忌胃虛食少,腸中無濕熱者,忌用。

按語秦皮苦能燥濕,澀可收斂,寒能勝熱,在清燥之中尚有收斂之效。既清大腸之濕熱,又長於瀉肝膽之實熱火邪。《神農本草經》雲:秦皮可療“風寒濕痹”,近代初步觀察,本品確有減輕肌肉風濕疼痛的作用,用治風濕痹痛有壹定療效。

類藥鑒別秦皮與黃連皆有治目赤腫痛功效,治痢二藥可相須為用。但黃連苦寒清熱力強,並長於瀉心火,止嘔;而秦皮則性澀收斂,可用治濕熱帶下。

秦皮與白頭翁均為清熱解毒止痢之要藥,臨床多取以配伍應用。唯白頭翁專於止痢,而秦皮又可清肝明目,可治肝火上炎目赤腫痛之證。

秦皮與苦參均為清熱燥濕之品,善於清熱燥濕、止痢。其中苦參氣味俱濁,清熱燥濕之力勝,並善能祛風殺蟲,其治在心、肝、胃、大腸、膀胱;而秦皮清熱燥濕之力不及苦參,但清肝明目,性兼收斂,止崩、止瀉又有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