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清朝乾隆年間,清政府就在武昌拉林壹帶委派旗人駐防戍邊。1835年,吉林將軍府軍招募了壹些朝鮮人在武昌地區種植水稻。秋收、脫粒、礱谷後,這些大米被包裝成貢米,全部呈獻給北京的皇室。
1854年,清政府建立了仁、義、禮、智、誠五個地方賈學會。“仁、義、禮、智、信”是“三綱五常”中的五常,所以當地也叫五常。這些向皇室進貢的大米也有自己的名字:五常大米。貢米見證了王朝的輝煌,也隨著王朝的更叠改變了自己的身份。有的隨時代變化,飛入尋常百姓家;有的隨著朝代的更替而消失,成為絕唱。
五常大米好吃的原因:
五常市三面環山,盆口朝西。東南山脈阻擋了東南風,西部松嫩平原的暖流可以直接進入盆地打旋。西朗河、拉林河、芒牛河貫穿全境,水系縱橫,水量豐富。土壤類型以砂壤土和草甸土為主,土壤pH值、有機質和微量元素中等。
八九月份水稻成熟期,晝夜溫差可達13度。白天光照充足,各種營養物質積累快,晚上溫度低,大大降低了呼吸作用。所以五常大米在這兩個月積累的幹物質較多,直鏈澱粉含量適中,支鏈澱粉含量較高。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五常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