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壹種文體本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貢獻已經超過了蘇文和蘇軾。繼柳永之後,蘇軾對詞風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柯巖”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變為獨立的抒情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詞的轉型是基於他的詞學觀念和“獨樹壹幟”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壹直被視為“道”。柳永壹生致力於詞的創作,推動了詞體的發展,但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蘇軾首先在理論上打破了詩優於詞的觀念。
擴展數據:
蘇詞不僅拓展了內心世界,也拓展了外部世界。與晚唐五代文人詞所表現的狹隘的生活場景不同,蘇軾不僅大力描寫了作者的日常交往、休閑讀書、耕田狩獵、遊覽觀光,而且進壹步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
字無所寫,無意入。詞和詩歌壹樣,具有充分表現社會生活和現實生活的功能。由於蘇軾拓展了詞的表現功能,豐富了詞的情感內涵,拓展了詞的時空場景,提高了詞的藝術品位,將詞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學殿堂,使詞從壹種“路徑”上升為與詩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