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減脂餐食譜 - 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潑水節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

在潑水節的第壹天,人們可以打破常規到人家裏進入臥室潑水,躲在哪裏都可以潑,見了什麽人都可以潑,但就是忌亂潑和用臟水潑。每天潑兩次到三次。第二天和第三天,附近各村寨互相潑水。到了第四天,潑水節就進入自由潑的狀態,不再舉行集體活動了。

擴展資料:

起源:

潑水節最早起源於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命名為“潑寒胡戲”(又名“乞寒胡戲”),在此之後“潑寒胡戲”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等地,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

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壹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列出的潑水節起源時,提到“與小乘佛教的傳入有密切關系,其活動包含許多宗教內容。

但就其以潑水為主要活動的原始意義來說,也反映出人們征服幹旱、火災等自然力的樸素願望”。上海辭書出版社於1990年出版的《中國風俗辭典·潑水節》寫到:“此節日起源於印度,後隨小乘佛教傳播,經緬甸、泰國和老撾傳入我國傣族地區,故又稱浴佛節”。

參考資料:

潑水節-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