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減脂餐食譜 - 我國古時婦科醫學發展是怎樣?

我國古時婦科醫學發展是怎樣?

唐代大中初年咎殷所著《產寶》(又名《經效產寶》)壹書,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婦產科專著。此書原已散佚,後在日本發現得以重新刊印。

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帶下”泛指婦科疾病)。由此可知,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是我國最早被稱為婦科醫生的人。

古代著名醫家巢元方(550—630),在其所著《諸病源候論》中詳細闡述了人工流產的適應癥:婦人懷孕以後,如果瘦弱或有疾病,即不能養胎,而且對孕婦的身體有害,可以考慮將胎兒去掉。這是我國最早提出“人工流產”的醫生。

據宋代陳自明(1190—1270)所著的《婦人良方大全》壹書中記載,公元454年,褚澄有關於實行晚婚的主張和理由,提出“男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理由是“皆欲陰陽完實,然後交孕,孕而育,育而堅強壯壽”。南齊時期的褚澄,應是我國最早提出晚婚主張的人。在2000多年前的古醫籍《素問·腹中論》中,記載有壹名叫“四烏魚則骨壹蘆茹丸”的方荊,方中用烏魚則骨(即烏賊骨)四份,蘆茹(即茜草)壹份,***研細末為丸,主治婦女血虛精虧氣傷而致的血枯經閉之癥。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方是我國最早用於婦科疾病治療的第壹個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