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簸箕煮飯之所以出名,是因為用竹簽做成的簸箕作為容器,然後把磨成槳的米粉放在簸箕裏,壹層煮好後再逐漸加入,壹般有三層以上。米粉全熟後,用刀切成方塊,方便食客食用。最後在表面放上麻油、芝麻、蒜泥(也就是蒜雞油),蘸壹下。入口細膩有彈性,但是因為大蒜有余味,所以有壹些人不擅長。所以花生油熬制的芝麻油可以簡單的放,風味不變。
以大米、生粉、清水、熟芝麻、花生油、醬油、辣椒醬、大蒜為原料。制法:將大米洗凈,用清水浸泡3小時,撈起,放入石磨中邊加清水邊磨成米漿,加入適量生粉拌勻,細粒鬥爭後制成米粉漿;蒸鍋內的水打開後,將米粉漿分幾次倒入托盤或小簸箕中蒸熟。吃法:夏秋季節,將簸箕切成小方塊,撒上芝麻或蒜、醬油、花生油;冬春季節,把簸箕切成小方塊,用辣椒醬炒。特點:白、軟、滑、爽、鹹。功能:補中,益氣,除煩,止渴。
壹般有兩種使用方法:壹種是把年糕切成小方塊放在糖水裏煮,另壹種是切成薄片,油炸,然後蘸糖吃。我個人比較喜歡後者,入口有韌性,炒豬肉的香氣配上白糖,口感非常獨特。但是老年人會更喜歡糖水,比較軟,容易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