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主要用青團作為祭品。雖然青團的形態沒有改變,但它作為祭品的功能已經逐漸淡化,變成了時令小吃。
清明節最初叫寒食節,起源於被火燒死的名人介休。春秋時期的君主晉文公下令在清明節禁止生火,所以人們應該在節日前準備“冷食”在這壹天吃。
團子在不同的地方叫法和吃法都不壹樣。比如上海寧波壹帶叫青團,杭州壹帶叫清明團子。裏面的餡料除了豆沙,還有鹹味,裏面包了鹹菜、豆腐、臘肉等材料。四川有清菜粑粑,貴州的青團叫清明粑粑。在客家地區,青團被稱為Ai _ _,是客家話中各種糯米、粘米糕的統稱。
青團是南方美食的象征,南方有很多不同的“品種”。最常見的餡料是豆沙或蛋黃,揉成壹個個小圓團子。近年來,經典的青團壹直在不斷改進其餡料,市場上也出現了壹些新穎的酸梅餡和鹹肉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