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面,又叫甩面、扯面、抻面,是西北城鄉獨具地方風味的面食名吃。清末陜西人薛寶展著的《素食說略》中說,在陜西、山西壹帶流行的壹種“楨面條”做法以山西太原平定、陜西朝邑、同州為最。其薄如韭菜,細似掛面,可以成三棱子,也可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斷,柔而能韌。這種楨條面就是現在山西的拉面。拉面可以蒸、煮、烙、炸、炒,各有壹番風味.
拉面的種類也很多,有大拉面、小拉面、龍須面及空心面等等。壹般7扣以下的為大拉面,7扣以上的為龍須面,壹般家庭做的為小拉面。大拉面的表演在太原街頭巷尾並不鮮見,但“面食技藝團”的師傅們如此絢麗奪目的表演我還是第壹次見。為了美觀和營養,面團被和成了綠色的蔬菜面,抻開,卷起,再抻開,再卷起,如此數扣之後,師傅們將拉好的面放在撒滿面粉的幾案上抖開,而後兩手像搭毛缐般地將面抻開並抖動著。整個景象就如碧綠的瀑布嘩嘩瀉下壹般,蔚為壯觀。片刻之後走上前去,看到拉好的面已如絲般纖細,這已是龍須面的標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