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煲湯這件事上,許多人普遍認為煲湯越久,火候就越夠,營養就會越豐富。 廣東人所講的老火湯,壹般是指熬煮時間較久的湯,所謂三煲四燉,就是指煲湯三小時,燉湯四小時。
然而,煲湯真的時間越久就越好嗎?非也。煲湯時間不宜太久,否則,食材中的營養素會遭到破壞,導致蛋白質變性。我們生活中所喝到的“老火湯”,蛋白質溶出物較少,與開水相比,營養僅多了壹點點。在煲湯的過程中,壹方面,是長時間的煲煮,食物中許多營養素都會遭到破壞 ;另壹方面,豬骨、雞肉、鴨肉等肉類食品經水煮後,能釋放出肌肽、嘌呤堿和氨基酸等物質。這些物質總稱為“含氮浸出物”,其中所含的“嘌呤物質”也就越多,而長期攝入過多的“嘌呤”可導致高尿酸血癥,後者是引起痛風病的罪魁禍首。
因此,煲湯最好控制在兩小時以內,還應根據食材的不同而適當控制煲湯時間,譬如,魚肉肉質鮮嫩,煲魚湯時,只要看到湯燒白即可;雞肉、豬肉等食材煲湯不宜超過兩小時,否則湯中嘌呤含量會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