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阿羅漢菜是佛教素食,所以菜名來源於釋迦牟尼佛的十八羅漢弟子。釋迦牟尼佛死的時候委托十八羅漢不要入涅槃,永遠留在人間,傳播佛法,很多著名的寺廟都供奉十八羅漢的塑像。羅漢菜始於唐代,許多佛寺精挑細選各種素菜為原料,壹般用十八種,與“十八羅漢”相同,是對羅漢廣泛慈善、傳播佛教的敬仰。元代書法家兼詩人清新舒雲:“小兒煎羅漢菜名古。”在清朝,這道羅漢菜成為宮廷中的壹道名菜,它經常在皇家廚房中烹制。慈禧太後愛吃羅漢菜,羅漢全食、羅漢心、羅漢豆腐、羅漢筋,她都喜歡。阿清薛的《素問略》記載:“羅漢菜、蔬菜瓜果、豆腐、豆腐皮、面筋、粉條等。,都已經用香炸過,用湯燉在鍋裏了。很有山的味道。太乙的寺廟都是用這種方法。”蠶豆因為與羅漢形象的親和,在江浙壹帶被稱為羅漢豆。
佛教徒講究修行,飲食節儉樸素。吃阿羅漢菜表達了信眾敬佛、齋戒、持戒的純潔。我註意到雍和宮的羅漢菜是用黃花、木耳、香菇、冬筍、面筋、玉蘭花片、菱角、豆腐、白菜、胡蘿蔔等熬制而成的。,並加入少許植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