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壹,清朝以前壹直叫“元旦”或“元日”,辛亥革命後改名為“春節”。先秦時期又稱為“去日”、“元日”、“改年”、“獻年”。在漢代,它又被稱為“三朝”、“歲旦”、“鄭丹”、“正日”。魏晉南北朝被稱為“陳元”、“元日”、“元首”、“隋朝”。在唐、宋、元、明時期,稱為“元旦”、“元”、“元旦”、“新鄭”、“新幣”。在清朝,它壹直被稱為“元旦”或“元日”。1911辛亥革命後,采用公歷(公歷)計算年份,因此在公歷1上稱為“元旦”,在農歷正月初壹稱為“春節”。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正月初壹是農歷新年的第壹天。春節是民間最隆重、最有特色的傳統節日,標誌著舊的壹年的結束和新的壹年的開始。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在臘祭祭爐,壹直到正月十五。春節期間,全國各地都會舉行各種慶祝春節的活動,壹派熱鬧喜慶的氣氛。這些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主要內容是辭舊迎新、迎新和招財進寶、祭祀神靈和祖先、祈求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