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窩居),比喻窄小的住所。常用作謙詞。
“蝸居”壹詞最早比喻屋之形狀而非大小,但後來漸成“屋宇窄小”的代名詞,這種變化發生在1000多年前的三國魏晉時期。
蝸居,有個體蝸居、家庭蝸居、群體蝸居,後二種相當於蟻居,見蟻族。
相關由來
晚清學者徐時棟曾對“蝸居”壹詞頗感興趣,但因不解其意而問及友人:“物之小者甚多,何必以屋小為蝸居?”友人對此“皆不能答”。
後徐時棟在對蝸牛做過壹番考察後,恍然大悟。其曰:“蓋凡殼蟲不壹,大小亦不等。然蟲身長大,則殼與之俱長。惟蝸牛,始生時在殼中。及稍長,即脫殼而去,殼不與其身俱長也。以譬人家屋小,不能容多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