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最初的意思是“上元節的夜晚”,因為正月十五“上元節”的主要活動是晚上吃湯圓和賞月,後來這個節日的名字演變成了“元宵節”。元宵節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除夕開始的慶祝活動推向又壹個高潮,成為世代相傳的習俗。
元宵在早期節日形成時只叫正月十五、正月上半月或滿月,隋以後叫元宵或元宵。初唐受道教影響,也叫上元,只是到了晚唐才偶爾叫元宵。但自宋代以來,它也被稱為鄧溪。在清朝,它也被稱為元宵節。在國外,元宵也被稱為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