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大醫家有許多關於食療的論述,孫思邈曾說過:“夫為醫者,當須先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這是我們祖先在同疾病長期作鬥爭和尋求健康長壽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極為豐富的寶貴經驗。
中醫歷來認為藥食同源,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的藥大部分是日常食物。食品與藥品之間沒有絕然的界限,只是壹般稱為食品的性味偏於平和,比如:大米、小麥、紅棗、山藥、幹姜、茴香、花椒、木耳、杏仁、百合、核桃、蓮子、蜂蜜、香油、西瓜、大蒜等等,都是我們常吃的食品,又都是常用的中藥。
食療,或者叫食品療法,愈來愈引起人們的興趣。食品,可以提供人們必需的各種營養成分,強身防病;在已患疾病後,又有可能配合治療;疾病治愈後,又有協助康復的作用。註意飲食,對健康有益,對防病、康復也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