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即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制定的,每個節氣對應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某個位置。
立春、春分、長夏、夏季至日、立秋、秋分、立冬和冬季至日。其中,立春、長夏、立秋和立冬被稱為“李思”,意味著四季的開始。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早在春秋時期,就設定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節氣。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到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鄧萍撰寫的《太初歷》正式在歷中設定了二十四節氣,並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