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中藥》)
異名薔薇果(東北)。刺泡(重慶)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果實。
植物形態山刺玫,又名:刺玫薔薇、野玫瑰。
落葉灌木,高0.8~2米。根木質,粗長,暗褐色。枝暗紫色,無毛,小枝及葉柄基部有成對的皮刺,刺稍彎曲或直。單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5~9,長圓形或闊披針形,長1~3.5厘米,寬0.5~1.5厘米,先端尖或稍鈍,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灰白色,有粒狀腺點及短柔毛;葉柄有腺體;托葉宿存,長1厘米,下部2/3與葉柄合生。花單生或2~3朵;深紅色,徑約4厘米;萼片窄披針形,與花冠等長,全緣,果期時增大。果實球形或卵圓形,徑1~1.5厘米,紅色,具宿存萼。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於林緣開闊地及河岸邊,山坡灌叢間及雜林中野外山坡。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川渝等地。
本植物的根(刺莓果根)、花(刺玫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