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端午”壹詞最早出現在西晉地方誌中:“仲夏端午亦稱五月五日,與夏季的至日相同。”段,古漢語有始、初之意,稱為“端午”,即“第五日”。《說文解字》:“段也是萬物誕生之題”,意思是“段”的意思是開始,所以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燕京年譜》:“五月初五為五月初五,‘段’字音譯也蓋。”古人習慣把五月的頭幾天分別稱為首尾相連。《歲時廣濟》壹書說:“史靜城內風塵之人,以五月初壹為首尾,初二為首尾,偶數五為首尾。”
3.盤古和三回族中都有記載。在古代,帝天幹地支是古越人發明的。古人以天幹地支為載體,天幹載天之道,地支載地之道,設置天幹地支,承包天地命運。樹幹和樹枝的發明標誌著原始日歷的出現。古代人用天幹地支來表示日歷年、日歷月、日歷日和日歷時間。根據官方歷法,按照十二地支的順序,五月為“午月”,午日稱為“重午”,所以端午節也叫“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