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百病流傳於陜北各地的農村,是通過遊覽散步消除百病的壹項健身運動,多在婦女、老人、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中間進行。此活動最初僅限於婦女。西北壹帶婦女多操持家務,養兒育女,因此身體勞累,體質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這天夜裏,以驅病邪為主要目的,出門四處遊走,意謂將家裏病邪驅散。天長日久,形成傳統風俗。
明清時,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婦女夜間約齊外出行走,壹人持香前導,且須去橋,謂可健身卻病,稱為“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等,是壹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又稱“走橋”。江南蘇州壹帶稱為“走三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