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末,上海外灘中央造幣廠新增的金條。鑄造後交由央行空運到各地,以備後用,用於公共交換。金條有五種,壹兩、兩兩、三兩、五兩、十幾根。舊時代上海俗稱“大黃魚”,壹兩金條就是“小黃魚”。
擴展數據:
民國時期金條的購買力;
抗戰初期,壹條小黃魚大概可以換30-40大洋。到了抗戰後期,金銀比越來越大。1949之前,三條小黃魚可以在北京買壹個小四合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大陸保存下來的工廠鋼筋被銀行兌換,由政府回收熔化。此外,民間將金條熔成首飾的傳統。到現在為止,民國金條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中央造幣廠保存完好的金條更是鳳毛麟角。由於由政府機構鑄造發行,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和收藏價值。
百度百科-大黃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