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浜簡介
1847年,法國天主教在徐家匯修建教堂和道路,切斷了趙家浜的上遊水源,成為無源之水。1860年,為了鎮壓太平軍,清政府與租界當局勾結,同意在租界外修建壹條“軍路”,徐家匯路沿著城北岸,不久華工社區也修建了壹條斜斜的徐城南岸。由於城市兩邊分別屬於租界和華人社區,趙家浜成了壹條大家都忽略的河。逃到上海的江浙難民,在江邊把船變成了“船夫”,有的甚至形成了獨特的“浮屋”。沿河的人們隨意往河裏倒垃圾,1880後,趙家浜成了壹條臭水河。抗日戰爭爆發時,大量難民居住於此,成為上海主要的棚戶區之壹。當時,打浦路西壹段的趙家浜臭水被稱為“上海龍須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