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梁儀式可分為祭梁、上梁、接包、拋梁、待匠等幾程序,具體如下:
1、祭梁。將脊梁(也稱主梁)貼上紅紙,擡進新屋堂前,並設桌擺上公雞、鯉魚、豬頭、素盤、酒盅等,由瓦匠、木匠手提銀壺邊說好話邊敬酒。
2、上梁。祭梁結束後,由匠人把正梁擡到屋脊,後將裝有團子、米糕、粽子、水果、糖果等物品順著梯子,托往屋脊間零時搭起的平臺上。好話有:腳踏珍珠地,手把萬年梯,腳踏樓梯步步高,手把仙樹采仙桃,金盤托在花梁上,王母娘娘獻蟠桃。
3、接包(又叫“接寶”)。由匠人站在平臺上,用紅頭繩在正梁中間掛上裝有紅棗、花生、陳米、陳麥、萬年青等的紅布袋,意為“福、祿、壽、喜,萬古長青”。再將托盤中的果品、食品各取壹樣用紅布包好,邊說好話,邊將布包拋入由主人雙手捧起的飯籮中,意為“接寶”。好話有:天上掉下寶,主人接的牢;壹接大元寶,招財又進寶;二接如意糕,日腳步步高;三接香米棕,壽比不老松;上梁大吉利,福祿壽無邊。
4、拋梁。將脊梁擺正,鞭炮齊鳴,由匠人邊說好話,邊將托盤中的食品、果品,順東、南、西、北方向拋向新屋四周,意為“財源滾滾來”。好話有:拋梁拋到東,東方日出滿堂紅;拋梁拋到西,麒麟送子掛雙喜;拋梁拋到南,子孫代代做狀元;拋梁拋到北,囤囤白米年年滿。
5、待匠。拋梁結束後,主人設宴款待匠人、幫工和親朋好友,並分發紅包(又稱喜封),整個上梁儀式結束。
擴展資料
上梁儀式的傳承與保護
上梁儀式看上去只有短短幾分鐘,實際是壹幕極其精彩有趣的電視短劇,它表達了勞動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希望壹代更比壹代強的樸素而又虔誠的願望。
1、媒體手法保護:各級政府、文化部門應籌措專門經費,組織專門人員,通過鄉鎮文化鎮幹部牽線,尋找機會,對農村建房的上梁、拋梁儀式進行拍照、錄制,刻成碟片、錄像片、電子備份等,用以保護與傳承。
2、行政手段保護:文化職能部門要把建房中的上梁、拋梁儀式習俗的保護傳承座位自己義不容辭的工作任務,責成電影、電視制作人、導演,在涉農題材中,加入建房中的上梁、拋梁儀式,再現這壹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習俗,使之得到保護傳承,永久流程。
3、與旅遊開發相結合:現在大部分景區都設立有民族民間風俗、風情表演節目,像北京的老胡同要把戲、雲南的婚嫁、篝火,廣西的對歌等等。在景區設立建房上梁、拋梁儀式表演景點,通過門票收入,既可增加景區經濟效益,又能解決表演者的工資、支出等資金,讓建房上梁、拋梁儀式表演有立足之本。
百度百科-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