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個環節是提親。男方家長經過訪問、咨詢,在初步確定了對象後,評聘壹位能說會道的媒人,用紅布封裝壹壇好酒,送到女方家。女方家長接過酒壇,當場啟封,飲壹口,就請媒人打道回府,同意與否,不作任何表示。過了壹段時間,媒人再捧著壹壇男方家用紅布封裝的好酒上門,女方家長依然當場啟封,飲壹口,對婚事明確表態。如果“許口”(即同意),接著協商、議定有關的事宜。
接下來是“奠酒”。到了選定的吉日,未來的女婿在媒人的陪同下,攜帶上好的米酒到女方家祭奠祖先。女方家要張燈結彩,由畢摩點燃祖宗牌位前的燈燭,誦念經文,迎祖宗魂靈入居神位,媒人通報男方的彜姓和“縷衣”(即族譜),向女方家贈禮。 最後壹個環節是“燒雞吃”。未來的新郎由壹幫男青年陪同,帶著財禮到女方家,女方家要殺豬宰羊款待。席間,必不可少的壹道菜就是燒雞,燒雞兩只翅膀由未來的新郎、新娘分享,雞翅的剩骨用五色線纏繞出圖案紋飾,交由未來的新郎、新娘各保存壹只,是為信物。迎娶的禮儀習俗因不同的方言區而有別。滇東北彜族大體歸屬東部方言區和北部方言區。在東部方言區,婚期的前夜,新娘所居村寨的未婚女青年齊聚新娘房中,吟唱喜慶的歌謠以示祝賀。新娘則以哭唱的形式,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傾訴與父母、兄弟姐妹、鄉親鄰裏難舍難分的摯愛之情。迎親的新郎必須準備壹匹馬(忌用白馬、花馬),三、五套新衣服,壹只羊,陪郎,隨員二三十人。新娘的叔叔、舅舅、兄弟以及至親中的男性,都作為送親客陪送新娘到夫家。到了夫家,新娘在門前下馬,畢摩唱喜歌,念驅邪的咒語,拋撒五谷、銅錢,然後新郎新娘雙雙進屋拜堂,入洞房,迎娶的儀式便告完成。 第二天早上,於家門前空曠平坦處,用木桿搭蓋壹座涼棚,棚的四圍遍插青松,地上鋪草席。先由司儀引領賓客入棚,席地而坐,呈上酒菜,新郎新娘入棚,和在座的親友壹壹見面認識,叫“坐棚”。
在北部方言區,“潑水”、“摸箱櫃”、“抹花臉”等節目極有情趣。至婚期,新娘家要趕在迎親的隊伍到達之前,預置兩處“陷阱”,安排兩支“伏兵”。壹處是在槽門兩側擺放木桶,木缸,盛滿清水,挑選壹幫潑辣、機敏的女青年手持潑水的器具嚴陣以待,同時在堂屋中擺放木柯(盛器)坨肉和壹簸箕蕎粑粑;壹處是封閉新娘房間裏的光源,把準備陪嫁新娘的箱子、櫃子擺放在隱蔽處,同樣挑選壹幫機敏、潑辣的女青年,每個人的手上都塗上厚厚壹層鍋煙,準備對新郎及其隨員實施“抹花臉”的襲擊。新郎方面,自然要作相應的準備。壹是在伴郎中挑選壹位經驗老到的“押禮先生”,充當“摸箱櫃”的主角,盡量減少“抹花臉”的損失;二是挑壹位身手矯健的男青年充任沖鋒陷陣的先鋒,準備就緒,數十人的迎親隊伍歡天喜地地出發。到了新娘家門前,充任先鋒的男青年要率先沖進去,力爭用最快速度將壹瓶酒放到新娘家的“香火”上,同時把擺放在堂屋中的坨肉、蕎粑粑搶出來。
第二天早上發親,先要“摸箱櫃”。新郎挑選的觀禮先生走進新娘的房間,眼前漆黑壹片,什麽也看不見,就這功夫,早已埋伏在暗處的雙手沾著鍋煙的姑娘們迅速出來,把鍋煙往新郎及其隨員的臉上塗抹,直到觀禮先生準確地“摸”到了箱櫃的位置,遊戲才停止。而此時,新郎及其隨員的臉均已塗上了橫壹道豎壹道的漆黑的鍋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