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中文名:會昌中興時代:中唐人:唐武宗李德裕背景、經濟、外交、背景在唐憲宗末年,以牛仙悟空、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裙帶之爭愈演愈烈,使得宦官勢力更大。牛黨和李黨相繼上臺,史稱黨爭。太和九年(835年),唐文宗與李遜、鄭鑄發動甘露之亂,他們殺害宦官的陰謀失敗。嗎哪之變後,宦官聯合;諸侯只是利用藩鎮勢力對抗宦官勢力,埋下了唐朝時期藩鎮與宦官的直接沖突。在宦官仇士良的支持下,經過派系鬥爭,武宗繼位。由於支持武宗的宦官周世良鑒於朝廷派系眾多,不得不親自為武宗處理朝政,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周世良之權。武宗在振興朝廷方面有壹系列建樹,史稱會昌中興。為了改善* * *機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經濟禁止官員辦倉業,也不允許與民爭利。五年,會昌赦免:“古代享受俸祿的家庭只用俸祿,不與人爭就業機會,使人人獲利,家家自給。如果知道有人既是官員又是商人放高利貸,與民爭利。今後將被禁止。我還是委托俞士泰去看了最後壹場演出。”當然,官方的民間高利貸行業影響了* * * *的高利貸收入,這很可能是吳總封殺的主要原因,但此舉至少在客觀上起到了清廉官僚隊伍的作用。會昌年間,唐朝的戶口比安史之亂時增加了壹倍多,人口逐漸呈恢復趨勢。李德裕外交年841(會昌元年)七月,有言:“回新羅為官,入新羅為輔使,任兗州司馬為都督府,贈金雲卿魚袋,為都督史。”[3]公元842年(會昌二年)九月,契丹土司拜雲惠將軍,守武威將軍。於是,張忠武被伊惠和賜舊印,又把新印給了唐,說“契丹在國之印”。
同年吐蕃贊普駕崩,十二月,派贊等人前往吊唁,武宗詔幼監李靖為追悼。南詔派使節進貢。公元844年(會昌四年)二月,拓跋思派大將德德烏斯·南珠等人進貢,說是要遷都回紇牙帳,所以請出兵,會合地點。吳宗慈給可汗下了壹道聖旨,暗示可汗在秋攻回紇、黑瞎子時,朝廷下令幽州、河東、真武、天德四鎮出兵取路,邀其攻逃民。然後按照老回紇的規矩,書可汗。[3]公元846年正月(會昌六年),南詔、契丹、石維、渤海、宋、昆明等國向朝鮮派出使節。17日,武宗在林德廳接見各國使節。23日,渤海太子花萼入朝,至長安。[3]